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曾在1962年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一个治安良好的社区和一个治安较差的社区。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停放在何种治安条件下的社区,只要汽车遭到初步的破坏,就会马上失窃。以这个实验为基础,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效应:如果一幢建筑的某个窗户被打破,且长期得不到修理,就可能给人造成一种打破更多窗户也没有关系的暗示。
从这一效应中,威尔逊和凯林推导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社会无序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说,一旦某个社区出现了些许的社会无序行为,却又没有获得及时的制止,那么这个社区就会发生更多的社会无序行为。随着社会无序地蔓延,很多守法居民便会搬离这一社区,而另一些没有能力搬离的守法居民也会与邻里越来越疏远。邻里之间的冷漠关系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漠视态度又会进一步强化社会无序行为,进而诱发社区居民的犯罪倾向。由此,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就会出现在这一社区。
根据破窗理论,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及时制止社会无序行为,避免让社区发出“打破更多窗户也没有关系”的信号。要将这一途径付诸实施,不能仅仅依靠警察,还必须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这样理论也常常用在社区治理中,如果社区中不好的行为没有得到制止,那会有更多的人效仿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