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行业服务技术研发中心(简称“研发中心”)由北京立德智库咨询有限公司发起。与立德社工服务团队独立运行。在本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均为实务专家。
社工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是
共享实验室、创新联合体
专业共同体和行业知识库
本文会回答如下问题:
1.研发中心的定位
2.研发中心的产出计划
3.如何确定实务专家的培养质量
4.中心的启动资金来自哪里?
5.中心将来会不会收费和盈利?
6.研究人员是不是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7.研究人员是一报名就能通过吗?
8.研究人员分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是怎么确定的?
9.成为研究人员后,会有哪些明显的不同(或者真正的能力提升)?
10.研究人员有没有淘汰机制?
11.中心对导师的要求是?
12.中心会不定期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是怎么进行的?
13.拟申请成为研究人员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4.研究人员要每年缴纳服务费,标准是多少?
15.成为研究人员后,能享受的权力或待遇有哪些?
1.研发中心的定位
从技术研发和培养实务专家的角度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社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能有更多的认可。
技术研发是任何一个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而系统、实用的技术也利于社工的服务,利于增加获得感和自信。而社工行业目前很弱,理论居多,实操方法很少。
实务专家是拥有丰富实践经历,善用理论政策指导,不断总结反思经验,研发设计本土技术方案模式,推动社工高质量发展的中观人才,他是介于实务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新职业岗位。
所以,
我们不是培养学者,而是培养专家。
我们不是研究理论,我们是会研究理论怎么样指导实践。
我们不是单纯记录实践,我们是从实践反思中提升新的实践。
2.研发中心的产出计划,是每年:
出版1本实务案例集
培养20位具有一定实务专家水准的研究人员
研发1-2个具体的服务技术并集结成册供同行使用
每月举办一期《社工会客厅》网络对话节目
召开一次年会进行总结和表彰
3.如何确定实务专家的培养质量
一是导师队伍。是按照专家委员会(学术+实务)+导师团队来组建的。
专家委员会不直接培养学员,而是指导培养方案和导师团队的。专家团队目前是特邀和聘请在社会学、社工教育界、管理界、社会服务实务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
导师团队成员需要关心社工事业、理论涵养高、实践认知真切,具有政策敏锐性。以名校博士生和高校中青年学者为主。导师团队也可以借此获取更多的一手材料,与专家进行直接互动和持续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二是人才来源。实施申请制和收费制,不主动申请和不愿付费成长的,其动机都不会很强,借此可以筛掉一批。之后会在报名者中通过培训考核选取20位成为实务专家培养对象。所坚持的原则是专业认同强、具有一定实务经验、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愿意在更高层面发展专业和行业。
三是培养体系。采取科研通用能力培养与个人意愿之上的专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培养体系。并在一年的集中培养期间以师徒制、课题制、专题式等方法来强化提升。借助中国知网、社工思享家小程序、企业微信等载体和手段及时共享和提供学习及研发素材。
4.中心的启动资金来自哪里?
中心运行,在可预见的1年内,需要的支出有:人员工资(2人25万),专家费(暂以志愿者形式),导师劳务费(暂按照每次500元咨询费支付,10万),办公场地费(每年6万元)、社工思享家小程序运行费(每年3万元)、学习和研发素材使用费(5万元),书籍出版5万元,论坛费用10万。以上均为约数,累计约60万。
这些费用中,发起人放弃个人工资,仅需支付一名工作人员12万的工资。办公场地由立德社工事务所帮助解决,社工思享家小程序由立德社工团队帮助运行,学习和研发的部分素材由立德社工团队无偿提供。这样第一年直接的经济支出控制在35万左右。
立德智库团队将为本中心提供为期三年,每年20万的资金支持。
当然学员还会缴纳一部分服务费,预计在3万元左右。差额部分,中心再努力解决。
5.中心将来会不会收费和盈利?
答案是肯定会的。
随着技术研发的开展和深入,中心将为社工机构、社工个人、基层政府社区提供精准有效的专业培训,技术输出,发展规划等智力服务,这些都是有偿开展的,预计从第二个年度开始会有资金进来。
中心也一定是要盈利和会盈利的。这些盈利的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专家费用,提高导师补助,另一部分还要加大研发力度和支持行业发展。
6.研究人员是不是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不是的。可以从多个维度和更长时间跨度来看研究人员的付出和收获。
研究人员有形付出的是一定的时间和微少的服务费,直接得到的有专业能力的提升、行业圈子的拓展、向各地专家的学习机会、发表论文案例、得到有影响力媒体的专访报道;间接得到的有所在机构项目的高水平设计和更多项目的承接,在同行地位的提升,对社会发展的倡导推动等。间接得到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所以也是要有长远眼光的。
当然,中心也有各种的项目,研究人员都可以参与进来,即时获得响应的经济回报。
7.研究人员是一报名就能通过吗?
原则上是不会的。因为我们要筛选,以确保当事人确有潜质、值得培养。所坚持的原则是专业认同强、具有一定实务经验、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愿意在更高层面发展专业和行业。
8.研究人员分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是怎么确定的?
是为了便于表征实务专业的能力,而借鉴科研机构对研究人员的划分而这么分类的,但并不是职称。标准会随着发展而有所调整。
一般来讲,助理研究员面向在校社工学生和一线社工。
副研究员面向有一线社工实务经验3年以上,在机构担任中层以上职务,本科以上学历,愿意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人员,以及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社区、社工、党建研究的工作者。
研究员,从副研究员中产生。
高级研究员从研究员中产生,或直聘高校知名教授和知名社工机构的督导及高级骨干。
相信,随着中心成果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提升,我们的内部认定必将是含金量很高的专业能力证明,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好评。
9.成为研究人员后,会有哪些明显的不同(或者真正的能力提升)?
中心对社工实务专家(研究人员)的特点,界定为:(1)政治敏锐度高,善于从政策中发现发展机遇(利于找到发展机遇和切入点),(2)能和区街镇乡主要领导进行高层次的对接,并促进共识(利于洽谈项目和与领导沟通),(3)能将执行或督导的项目做得更专业,更符合实际需求(利于提高项目质量),(4)会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经验材料和模式设计(增强提炼策划能力,提高相关方满意度),(5)能够触类旁通,将其他专业和地方的做法转化为本机构、本行业的服务方案和技术(可以不断进行创新)。(6)可以通过实践归纳和理论教育工作者进行顺畅对话(对项目评审答辩具有直接作用)。
10.研究人员有没有淘汰机制?
有的。首先是经过一年的培养不一定必然成为中心的研究人员,其次是成为研究人员后履行一定的义务,没有完成,可能会面临被除名。这些义务包括:
定期参加线上讨论或线下交流;
完成中心(导师)安排的学习和研发任务;
爱中心、建中心,为社工事业增光添彩;
每年缴纳一定的服务费。
11.中心对导师的要求是?
导师需要关心社工事业、理论涵养高、实践认知真切,具有政策敏锐性。以名校博士生和高校中青年学者为主。
一般会由2-3名导师形成课题组,来共同指导和培养学员。一年的培养周期内,导师会正式跟学员有至少3次的会谈(可以是网络会议),微信等的交流根据需要进行,不作要求。
中心会有专人跟进导师与学员的互动情况,随时跟进解决出现的问题。
课题组研发出的技术成果,将会以课题组自行命名(如徐慧组社区骨干挖掘技术)。中心原则上予以尊重,并将在需要的时候申请知识版权保护。
12.中心会不定期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是怎么进行的?
中心会根据实务专家培养体系的设计,每年至少有一次的线下培训(为期2-3天,学员需承担往返培训地点的交通费和培训期间的食宿费(每人每天200元),师资费和材料费由中心承担)。
之后的线上培训,通过网络参加即可。师资费和材料费由中心承担。
13.拟申请成为研究人员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直接报名提交材料即可。之后等候中心工作人员通知。为确保培养质量,我们每年拟培养20位实务专家。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提交材料就会被认定为中心的研究人员并享受有关权利,而是需要经过参加培训考核通过后方会被评聘为研究人员。
14.研究人员要每年缴纳服务费,标准是多少?
助理研究员的标准是每年缴纳服务费1200元。
副研究员的标准是每年缴纳服务费1800元。
研究员的标准是每年缴纳服务费2400元。
高级研究员将通过指导新学员的形式免缴服务费。
可出具正规发票。须告知发票抬头,明细等信息。
15.成为研究人员后,能享受的权力或待遇有哪些?
目前有如下10条,今后还会不断增加。
01.获得中心颁发的聘用证书
02.得到导师或名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03.推荐成果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04.共享中心内部的成果
05.申请内部基金,成果在专业期刊发表
06.参加智库类项目的执行并获取报酬
07.成为签约培训师,参与各地的培训
08.参加五方论坛,观点在央媒传播
09.畅享中国知网百万篇学术资源
10.合乎标准的案例和文章,优先在权威出版社的书籍上登载